國家質檢總局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舉行了推廣電子監管網動員大會。中國長城葡萄酒公司現身說法:他們加入了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,產品賦碼(加印或加貼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碼)上市,利用條碼打印機來規范的打印電子監管碼,從此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企業的打假問題,還提高了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。 電子監管碼貌不驚人,看上去類似國際條形碼,卻遠非國際條形碼和防偽標識可比,正在國內企業中廣泛推行。 打假需要中國特色的監管碼 在假冒偽劣大為收斂的今天,一些企業仍在遭受假冒偽劣之苦。比如,廊坊的某剎車片企業就屢遭仿冒,被侵占了大量市場不說,自己還要背黑鍋——難以舉出被假冒的證據。
而執法部門也苦不堪言。每次產品質量專項整治行動過后,假冒偽劣問題總是不同程度地反彈。長期以來,執法打假一直面臨制售假冒偽劣發現難、取證難、追溯難的問題。 有了這三難,最終倒霉的還是普通消費者。 國家質檢總局執法監督司副司長嚴馮敏介紹,建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,企業入網賦碼,實施電子監管,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三難。
解決發現難——不論在全國什么地方,只要在監管碼查驗中發現產品存在質量問題,顯示屏上就會出現諸如“商品已過保質期”、“您所核準的監管碼已被假冒,請撥打電話95001111舉報”等警示字樣,這一信息同時就會傳到質檢部門的12365快速執法反應系統,執法機關即可迅速行動。
解決取證難——電子監管碼上儲存生產廠家、產地、生產日期、保質期等反映質量的基本信息,可以在購買商場查詢,也可上網、用電話查詢。有了監管網,取證不再難。
解決追溯難——一旦發現質量問題,就能迅速而精準地追溯產品生產源頭和質量責任。
如果企業都入網賦碼,“制售假冒偽劣”、“無證經營”就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,很容易受到執法部門的查處和廣大消費者和商家的共同抵制。 走出電子監管碼的認識誤區 作為新生事物,被普遍接受總需要一個過程,電子監管碼也不例外。
據了解,一些未入網的企業對入網有一些想法,有的專家也有想法。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四點。
一許多商品上已經使用了防偽標識,何必再推行電子監管碼?二推行電子監管碼,需要重新投入,會增加企業負擔。三電子監管碼的打假效果是否確實顯著?四,目前電子監管碼的查詢率低,有必要要求企業都入網賦碼嗎?
正確認識上述想法,需要走出認識誤區。
嚴馮敏分析說,認識誤區主要是一些企業將監管碼理解為又一種防偽標識,所以不愿采用。其實,電子監管碼與防偽標識有本質區別。采用防偽標識是企業行為,多年實踐證明,依靠防偽標識防假,防不勝防。而電子監管是政府行為,每個商品都有各自的監管碼,碼與碼之間是無序的,很難被假冒。且監管碼有巨大的數據庫和呼叫中心支持,與12365快速執法反應系統對接,監管碼一旦被假冒或一旦發現產品有質量問題,能迅速啟動執法。另外,企業加入電子監管網后,許多方面會置于陽光之下,非法行為會很快被發現,所以,不排除個別企業有規避監管的想法。物美北京方莊玉蜓橋店雜貨部經理平寧的比喻形象通俗:國際條形碼好比某類商品的共同姓名,電子監管碼則好比某個商品的身份證。
至于查詢率,嚴馮敏認為,這取決于消費者維權意識的高低。建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,是貫徹國務院有關規定的措施,主要用于商品經銷環節的查驗和執法部門的檢查,消費者的查詢只是再次把關。
入網賦碼企業已近80%
專家認為,如果在每個商店對每件商品都能這樣明白消費,假冒偽劣商品肯定無處藏身,那時,中國打假史也將翻開新的一頁。
此文關鍵詞:
電子監管碼